人才培养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 -> 本科教学简介

1.学院介绍

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首都北京和京津冀地区信息产业发展需要,北京工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是学校跨学科的新型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定位于信息技术领域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集成学科群体优势,搭建创新大平台,促进学科交叉,优化学科结构和拓展学科领域。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开设8个本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测控技术与仪器。其中,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1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入选专业1个,4个专业通过了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本科专业办学方向有强劲的学科支持,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紧密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贯彻“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卓越”的发展思路,全面落实学校“十四五”发展建设规划,参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发挥学科群体优势,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工程教育,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信息领域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方面,学院有教职工人309人,其中专任教师256人,其他专技25人,管理人员28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62人、副高职称116人。学院有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2人,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项目)入选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海外)”获得者1人,北京学者2人,青年北京学者2人,北京高等学校卓越青年科学家1人。另外,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支、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资助团队1支。已经形成院士领衔,高端人才、学科带头人等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教师队伍。

3.教学资源

学院教学资源雄厚,建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以及教育部“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和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等。

学院现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1个,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北京市级精品教材7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2部,北京市精品课程4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3门,获得国家和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8项。

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迅速稳健。依托光电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字社区和智能感知与自主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科研平台,2024年到校科研经费1.35亿元,获授权专利158项,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项。截至2024年底,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全日制本科生1892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270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7人,国际研究生留学生19人,博士生241人。

4.国际交流

学院不断完善全球高水平合作交流网络,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体系建设,推动建立“专业定制化”的高水平特色化项目。与美国南加州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英国诺丁汉大学、英国肯特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德国哈索·普拉特纳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爱尔兰科克大学等海外知名高校签署合作协议。提升优质长期交流项目,构建多元化境外交流项目,包含与美国南加州大学空间数据科学硕士课程项目、美国布朗大学“人工智能基础:大数据算法模型与应用”交叉学科项目、新加坡国立大学线上项目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项目、剑桥大学人工智能科研项目等。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坚持“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秉承“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校训,以建设一流学科和一流人才培养团队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借助国际化和信息化两翼,着力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将北京工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建设成为同行尊敬、学子向往的高水平信息人才培养基地。